2017.9.21-9.24,矿机74级校友在青岛和东营两地举行为期4天的毕业40周年聚会,他们重返校园、参观国家检测中心、黄河入海口、胜利油田机械厂、向母校捐赠雪松等,度过了充实而又美好的时光。
(一)再聚东营
2017.9.21,天气晴朗,上午9:58我在常州北站上车,前往淄博,在车上遇到了一起前去东营同学聚会的老同学杨友海、聂庆才,大家在餐车小聚,相谈甚欢。下午14:09火车到达淄博站,在出站口与先前到达的吴宪宏同学汇合。在车站门口,坐上了老高派来接我们的汽车,司机小任,也是石油大学毕业生。汽车驶过车站前的中心马路,两排枝干舒展的法国梧桐遮掩着刻意留下的老马路,给我们留下了当年的街景。当时到学校必须在此经过和转车,或在此留宿。汽车很快地驶出了淄博市区,经过2个多小时的旅程,到达了东营位于石油大学南门对面的万达嘉华大酒店。我们步入大堂,大堂里到处都是我们的同学。有的同学20年未见,有的同学40年未见,大家见面分外激动,问候的问候,拥抱的拥抱,场面非常热烈感人。这次聚会,当年的56个同学,有33名从全国各地来到了,有的同学身有病痛,有的同学家里有各种困难,但大家还是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聚会机会,克服了各种困难,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当年的就读之地——东营。一些同学因身居海外或有事有病无法前来,也极为关注,纷纷发来微信和提供对母校的捐赠。为了大家能顺利到达,高向前同学作了精心筹划和安排,动用了自己的各种资源为大家提供方便;张慧峰同学亲自开车到济南接站,张继禄联系落实宾馆并接站,王秀兰同学负责后勤及财务保障,程时全同学负责住地接待,使大家一到东营就有客如宾至到家一样的感觉。
我们的晚宴在楼上大厅里进行,85岁高龄的郑志德老师携夫人和儿子小杰从香港赶来了,当年入学时的辅导员亓德利老师来了,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刘衍聪院长来了。宴会上,几位老师、领导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深情回顾了当年和我们相处的情形,表达了久别后的思念之情。大家非常激动,老师同学频频举杯,互道珍重与祝福。
(二)重返母校
2017.9.22一早,我就步出宾馆,迈入对面石油大学南门,昔日人来人往的热闹校园,如今人影稀疏。因为学校已经整体搬到黄岛,校园里现在是胜利学院在办学,不少熟人已经离去,有人去楼空之感。中原油田校友捐赠的一对硕大的石狮子还默默地站在校门口迎来送往,机械系79级校友50周年校庆时捐赠的一个不锈钢地球仪依然放置在校门口广场中央,见到上面有我熟悉的一个个矿79学生的名字,我不由得联想起记忆中的这些青春的脸庞。
吃过早餐后,我们集体步行到当年劳动的水库——现在的市民公园荟萃湖畔,只见湖水清清,碧波荡漾,周围树木葱茏,景色怡人。漫步湖边,回想起学生时代,曾在此水库边的稻田里劳动,在湖中游泳。毕业留校后,结婚后首次分到的房子就在湖边不远的家一区,经常在湖边跑步,到湖边散步,过去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和亲切。现在经过重建,周边树木更多了,但水面及湖中亭台小桥格局依然如故。公园门口,杨光华老校长为公园的题词:“宜击水宜荡舟,名园曰荟萃,聚九州英彦,乐居青莱,且康且健;或静思或问难,大学称华东,育四海桃李,志在寰宇,乃武乃文。”用石头镌刻在大门口,大家纷纷拍照留念。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这位脑门突出、睿智、说话带有湖南口音的老校长的形象:个子不太高、目不斜视、目光坚毅、脸色严峻、穿一身旧藏青色中山装的老人,在最困难的年月,在干打垒的校舍里独自一人与师生同甘共苦,在这里住了10多年,一起支撑了这个学校,晚年才回到北京,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出得水库,我们坐上了胜利学院的大巴,刘院长在大巴上亲自为我们作导游,介绍学校的建筑和现在的用途。这些建筑,我比较熟悉,但那些离开学校几十年的老同学,一定感到非常新鲜。汽车沿学生宿舍区旁的道路经过了游泳池、老体育馆、东教楼、学生宿舍区长廊、自动化馆、勘探馆、老图书馆广场、大礼堂、幼儿园,来到了太阳广场,一切依旧,只是已经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看到眼前的一切,脑海中浮现着曾经的情景:工作过的机械馆,上课和举行毕业答辩的一教楼,住过的家一区、家四区、家三区的宿舍,孩子们上的幼儿园,太阳广场上夏天晚上的热闹的广场舞队伍,跟着跳着玩着的孩子们,仿佛还在眼前,但一切都只能长留在记忆中!在学校的标志性雕塑“创造太阳”下,同学们纷纷照相留念。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主楼五层,这里的西侧一直是机械学院的办公楼,我过去也是几乎要天天光顾,现在已成为胜利学院的办公室了。在东侧的会议室,刘院长为我们介绍了学校发展的近况,自豪的说我们学校两个学科最近已经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的行列,同时也介绍了胜利学院的概况及发展蓝图,大家都在为学校搬走后东营校区的前途而担忧,听了刘院长的介绍,都放下了心。
会议结束后,大家又来到了学校的北门,当年我们都是从这个大门听着大喇叭里高亢的欢迎口号声中进入石油学院的,也是从这个大门离开母校的。不过,原来的仿北京石油学院的苏式水泥石子大门早已拆除了,现在的北门是校庆40周年时建造的高大框架结构,门口的校名已经改成“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但两个立柱中间高高悬挂的石油大学标志依然还在,大家纷纷合影留念。
就这样,我们在母校老校区的参观和活动结束了,大家带着深深的眷恋乘车离开了昔日的校园。此一别,何时再来?汽车驶出了魂牵梦绕的校园——这个我们在此求学、结下纯真友谊的校园,这个抚育我成长,教导我为人、开始自己的教学、科研生涯的圣地。徐志摩的脍炙人口的诗句不禁在我耳边响起:“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三)往事如云
来到已经面目全变的校园,大学生活中的往事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眼前浮现:我们当年来到这个校园时,这里是一片盐碱地,难得见到几株柳树,大雨一过,太阳一晒,整个大地泛上一片白茫茫的盐碱。所有的宿舍教室都是干打垒,只有东教、西教两座红砖二层教学楼。入学不到一个月,张嗣伟老师在西教楼二楼西头的教室里给我们讲授钻井工艺和设备的基本知识,他讲课条理异常清晰,印象深刻,接着我们就去临盘油田钻井队实习了。那时只要一下雨,校园里就一片泥泞。学生宿舍区没有水房,大家就在宿舍前路边的自来水龙头上打水,但个个宿舍教室都有天然气炉子可以烧水取暖。记得第一学期回校后上化学课,黄世骅老师点名,点到石秦岭同学,慢条斯理地问他:是陕西人吗?1976年唐山地震,夜间剧烈晃动,睡在我上铺的黄启强同学敏捷地一跃而起,迅速从床边的窗户中跳到外面。在去烟台解甲庄守备师学军时,方华灿、俞志汉、吉宗吾老师都和我们住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行军。记得有一次夜行军,俞老师的眼镜掉了,大家连忙帮他找眼镜。现在吉老师、俞老师、黄同学都已经离我们而去了。记得第一个寒假前夕,年级在教室举行了一场简单的联欢会,四个天津同学为大家表演天津快板,浓厚的天津味吸引了大家,但他们中的一位李文和同学却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天津同学戚恩、俊谢树森同学也都失去了联系。我还记得1975年的秋天,学校举行了隆重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庆祝活动,校举行了歌咏比赛,我们也曾登上舞台,在简陋的大饭堂里有学生精彩的演出,《长征组歌》悲壮激越的歌声在夜空中回荡,学生演员英姿飒爽的表演给当时贫乏的校园生活增加了色彩。1976年初冬,我们到南通天生港渔船柴油机厂实习,我和其他几位同学随着陈恺老师打前站,我们先到南京,住在江苏油田招待所,到南通后,住在南通饭店,楼下餐厅的美轮美奂的菜名一直吸引着我们,可惜囊中羞涩,无缘一饱口福。在南通,我们攀上了江边的狼山,参观了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在职工食堂里,吃到了韦国清的炊事员烧得可口的饭菜。但是,当年和我一起打前站的热情和善的单既友同学,聪明内向的李国平同学也已经与我们永别了。我们还在上海、济柴实习,山师、同济大学、浦江外滩、一大会址、千佛山、大明湖都留下了我们年轻的身影。大部分同学的毕业设计在北京石油学院主楼北侧辅字楼的阶梯教室进行,住宿就在楼下教室打地铺,设计的是廊坊管道局的国内首台穿江水平井钻机,路永明老师、胡泽明老师、陈荣振老师、郑志德老师、李克复老师和青年教师张德志等带着我们毕业设计。每天早晨和傍晚,都能见到青年教师张德志和部分同学在主楼北门口挥打羽毛球的矫健身影。我们平时除了在教室学习、设计,老师还组织我们参观北京的一些博物馆及北京第一机床厂等制造企业以开拓我们的眼界,周末我们则畅游北京名胜古迹,饱览首都风光,在天安门前我们小组留下了难忘的合影。我记得五一时得到了一张颐和园的游园票,有幸和同学们一起到这个名园参加了五一游园,见到了过去记录片中才能见到的游园场景。记得还和同学到五道口工人俱乐部观看了中央乐团的演出,欣赏了罗天婵的女高音独唱和盛中国的小提琴独奏。学校大门对面的芙蓉餐厅的芙蓉虾仁等菜品偶尔也去品尝,红肠、整匝的啤酒我是首次见识,而西四的延吉冷面,平安里的山西刀削面也和同学光顾过。之中胡老师还带着我们到上海大隆厂实习,毕业设计真是大开眼界。毕业设计结束时,项目业主管道局还专门派了一辆解放牌卡车送我们游览了长城和十三陵。毕业设计结束后,回到学校等待分配,郑老师在他的干打垒宿舍里为我们小组的几个同学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那时的小杰也就5、6岁,此事一直难忘。学生生活如此艰苦,也充满了喜悦与欢乐。
(四)参观国家检测中心
离开母校,我们来到了位于东营市胜利经济开发区的国家石油装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心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中心的概况,带领我们参观了实验室。这个中心筹建于2011年,2014年正式成立,是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建设的综合性石油装备产品检验机构。中心占地81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投资1.92亿元,主要由东营区人民政府和东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投资建设的重点工程。中心是国内首家石油装备产品综合检验检测机构,正在积极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石油装备专业化科研型公共检测服务平台,检验范围覆盖石油装备产品的85%以上,拥有主要设备285台套,科研和技术人员71名。重点开展石油管材全尺寸性能试验,阀门、井口装置及采油树等压力管道元件的气密性试验和水压试验,防喷器、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等领域的质量检测研究。还面向社会和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技术评价、咨询培训等服务,开展石油装备产品研发、标准制修订、型式试验、仲裁检验、国际间实验室检测能力互认等工作。
我们在实验室看到了大型油气井口试压装置和管道、钻柱耐高温、高压的试验装置,地面上放着不少被压垮、压裂开的管柱,这就是破坏性试验的威力,其强大试验和检测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参观结束后,我们就在中心食堂用工作餐,吃的是普通的馒头、米饭和他们自己种的蔬菜,大家反而吃的津津有味。
饭后,在中心会议室稍作休息,85岁的郑老师也和我们一样坐在办公室里,头靠墙作小睡,细心的郑师母用手托着郑老师头垫着的包,不停地将包扶正,防止郑老师头部偏斜,师母之体贴细心,老两口之相濡以沫的精神令人感动!
(五)黄河入海
离开检测中心后,驱车1.5个小时,我们来到了“黄河口国家自然保护区”,这里有万亩低矮的芦苇(只有阳澄湖的芦苇的一半高),芦花似大雪将大地覆盖。秋高气爽,浅蓝的天空飘着白云,我们先是在沟壑芦苇丛中支起约两公里长的木栈道上行进,到一观景楼,登高远眺。只见大片的芦苇,蜿蜒的小河,看不到黄河,也看不到大海。
大家不觉心存疑虑,这怎么叫黄河入海口呢?正当我们心存疑惑之时,汽车载着我们继续在景区内东行。在一条大河边,车辆在一个造型独特的长方形带楼梯和外饰玻璃幕墙的框架结构的建筑前停下了。
原来这条大河就是黄河,继续往东,就是黄河入海口了。这个长方形玻璃框架结构的建筑物是观景台,登上电梯,来到最高层。只见宽阔的大河宁静清澈,微微泛起波浪,几只游船静静停泊在码头上,河中有一块块平坦的沙地露出,这一定是黄河带来的。因为现在不是汛期,这一泻千里、波翻浪涌的大河是如此的宁静和清澈,缓缓地向东流向大海。极目远眺,到处是芦苇和土黄色的土地,这也是祖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母亲每年都要携带上游的泥沙在此淤积。离开观景台,汽车又带着我们在芦苇丛中的柏油路往西南方向行驶,我们在一个仿木结构的牌坊前停下,牌坊上刻着“黄河故道天然柳林”几个大字,走在木栈道上,身边全是芦花,河中有一个个的小岛,岛上长着矮小的柳树,它们顽强地在水中的小岛上扎根和生长,给这土黄色的黄河故道染上了绿色,这估计就是天然柳林了。大家兴高采烈地在芦花丛中照相留念。我在东营整整住了23年,却全然不知这里有如此原始美好的景色,也是有点孤陋寡闻了。
(六)车上赛歌
离开了景区,我们开始返程了。大刘同学在汽车上组织了节目,先请孙梅然同学起头,带领大家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接着大刘要求两个班以当年的班为单位,轮流表演节目。于安坤同学发表了妙趣横生的聚会感想,一班的朱虎、我班的王丽丽唱起了京剧“智取威虎山”片段,当年的文娱委员吴玲同学、吴宪宏同学都再亮歌喉,我和慧峰同学也即兴谈了一些自己的感想。欢声笑语和阵阵歌声在车厢里回荡,大家又仿佛回到了40多年前一起坐车出去学军、实习时的场景,回到了朝气蓬勃的学生时代,40多年一瞬间就过去了,我们都已经是华发满头的花甲之人了,但车上赛歌会把大家带到了当年的岁月,真有返老还童之感!
在晚餐时,大家纷纷向郑老师夫妇敬酒,郑老师说:其实郑师母也能唱歌。这下,大家都热烈鼓掌要求郑师母演唱。一直没有发言的郑师母在大家的要求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讲到郑老师接到我们邀请,全家准备下决心,让85岁高龄的郑老师前来参加我们的活动。然后她用手机伴音,用粤语唱起了“万水千山总是情”,师母也是70多岁的老人了,但嗓音依然清亮,唱得很有味道,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全天的活动,大家统一着装——这是老高捐赠定制的橘红色的文化衫,胸口印着“矿机74级40年再相聚”,显得非常整齐醒目。集体活动照相时,我们还支起一条红色横幅,上面用白字写着“阔别四十载学子重相聚——中国石油大学矿机74级”,这也是同学们在微信群里经反复讨论统一的心声。
(七)重返机厂
第二天(9.23)上午10:00,我们乘车来到了当年曾经实习的基地——胜利油田总机械厂(现已改制为“胜利油田胜机石油装备有限公司”),记得过去进总机厂要从大马路往东进一小马路,才能到达厂门,厂区里宿舍教室是灰砖平房,厂房为红砖且跨度较大的房子,但现在已经全然没有当年的景象了。我们在一栋五层的浅黄色办公大楼前停下,只见大楼门口挂着大红欢迎标语“胜利油田胜机石油装备有限公司热烈祝贺中国石油大学矿机七四级毕业四十周年同学聚会”,公司张喜庆董事长、端光副总经理等领导早就等候在办公楼门口欢迎我们,张董事长简要地介绍了目前公司的概况和发展愿景,令人振奋,在目前石油行业低迷的形势下,公司依然稳定发展,不欠银行一分钱。接着公司领导还陪大家参观了生产油气井口采油树的车间。临别时,还给我们每人赠送了一袋月饼,据说这是公司的食品厂生产的,而且是东营市最著名的月饼。
记得大一下半学期,我们来到这里实习,学习车工、焊接等技术,同时老师们有的也和我们一起住宿舍,有的骑自行车从学校赶来上课,主要的课程有:制图、金工、焊接等,贾映萱、刘铭铭、万邦烈、刘金暖等老师先后为我们上课,系主任方华灿老师、刘铭铭老师也都住在厂里。每天早晨,都能看到方华灿老师在全身运动做操。那时总机厂的食堂很挤,难得有红烧肉卖,我们排在后面队中,只见两个青工一边一个站在了买饭的柜台板上伸手进去抢购。当年我们在离开总机厂时,还排练了节目与厂里工人师傅联欢,老黄、张慧峰等不少同学都表演了钻井工人战井喷的场景,他们表演得十分认真,我却为他们的动作感到忍俊不禁。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青年人都已成为老人,而总机厂厂还在,厂容厂貌已经完全不同。哪些当年教我们的老师呢?哪些指导我们的青年师傅呢?你们如今可好?又在何方?
在蓝海酒店用过午餐后,我们乘车离开了东营,离开了这座承载着我们青春记忆的城市,前往中国石油大学目前的所在地——唐岛湾畔的黄岛。
再见了,东营!再见了,我曾经学习、生活、工作23年的石油大学东营校区,这里充满了我的记忆、茫然、欢乐、理想!这里曾经有许多尊敬的老师、同学、朋友和学生,我在此毕业,在此工作成家,就此一别,又不知何时再来?
(八) 雪松长青
9.23下午6点,经过3个半小时的旅程,我们来到了黄岛嘉年华广场大酒店,这里滨海,建筑新颖别致,喷泉小桥摩天轮,充满艺术感,是一个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商业广场,几年前我来到这里时,看到的还是画在广告上的规划,现在却已经实实在在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亲身体会,黄岛这个昔日的小渔村其建设发展速度之快真是日新月异。
第二天(9.24)一早,我在宾馆的房间里,看到窗外唐岛湾的海景,看到潮汐的变化,有几条木船一会浮在海中,一会躺在沙滩上,放眼望去,栋栋高楼大厦绕着海湾,气象万千。
吃过早饭,我们每人都收到了路永明老师和他儿子路帅专门为我们送来的礼物——茶叶,路老师那么大年龄,还为我们这些昔日的学生准备礼物,如此情谊,令大家感动不已。我们从宾馆门口步行出发,前往同在海滨的中国石油大学黄岛校区,来到面临大海像海燕展翅造型的学校南门时,当年的班主任——白发苍苍但依然精神抖擞的路永明老师和夫人沈娟华老师已经早早在校门口迎接我们了,大家热烈握手,非常感动。当年的老师于世军、孙培先,机械学院的原书记、储74同学张振明,机械学院原院长齐明侠等也都来到了校门口欢迎我们,大家一起合影留念。步入校园,只见马路中间也有一座“创造太阳”的雕塑,这是复制东营老校区的,也算是一种石油文化的传承吧!我们再次在这座学校的标志性雕塑前照了全家福。
我们的队伍来到了机械学院大楼的北门口,这里的绿地花圃边刚刚种上了一棵高大苍翠的雪松,雪松下红绸及扎成的大红花下覆盖着一块花岗岩的石碑,大家请郑志德、路永明老师和当年的两个班的老班长曹耀峰和高向前同时揭开了覆盖在石头上的红绸,大家掌声雷动。揭开红绸,只见白色的石碑上镌刻着鲜红的题词“百年树人母校留念——矿机74级全体毕业生 二〇一七年九月二十三日”。给母校植树,这是大家在微信中反复讨论后决定,并在石油大学机电学院领导李海林书记的大力支持下得到实施的。雪松是青岛市的市树,它傲霜凌雪,苍翠挺立,石碑上的题词“百年树人,母校留念”,寄托着大家对母校抚育培养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渴望母校人才辈出、永远兴旺发达的一片深情殷殷期望,而时间“九月二十三日”恰好与我们当年求学所在的胜利油田的代号“923”相符。大家或按班级,或按当年的小组,或集体,或与老师,或个人,纷纷在树下石碑前合影留念。我们很快就离去了,但这美丽的青松将承载着我们对母校的眷恋,永远昂首挺立在这里,给母校带来一片绿荫和美丽,寄托着我们这批曾经的学子对母校的一片深情!
在培训楼309教室,我们举行了毕业四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教室前的两块大屏幕,滚动播放着当年的老照片:毕业合影,解甲庄学军,上海实习,北京毕业设计以及毕业后同学的生活照片,使大家又回到了当年的学生时代。曹耀峰、高向前两个老班长首先致辞,路永明老师、亓德利老师、张振明书记、肖文生院长、郑志德老师纷纷发表激情洋溢的讲话,他们深情地回顾了当年与我们相处的岁月和结下的情感;盛赞我们这届同学取得的成绩:当年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来到东营求学,不少同学生活困难,但大家在校时团结向上,努力求学,毕业后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涌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涌现了一批石油装备行业的专家、教授和技术负责人,涌现了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在祖国各地,在各行各业各种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同时也勉励大家要锻炼身体,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我和一班的邱绍文同学,也作为班级学生的代表简单谈了各自的感想和对母校、老师的感激之情。
会议结束后,大家在楼上的培训中心餐厅就餐,席间大家频频举杯,向老师们祝福,为同学祝福!分别的时刻到了,有的同学情不自禁地哭了,很多同学的眼眶也湿了,有的紧紧拥抱,有的热烈握手,有的挥手道别,互道珍重,不忍离去,“举手长劳劳,相别何依依”,场面伤感而感人!
四十年后相聚,何日再相逢!历时四天的同学聚会结束了,隆重、热烈、内容丰富而有意义,此情此景,将长留在每一位同学的心中。人生有几个四十年,让我们珍惜吧!保重身体,宁静淡泊,放眼未来,期待再相逢!
写于 2017.10.22,纪念聚会一个月